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履职尽责会员风采 >> 内容

建议在我市推广使用地源热泵建筑节能新技术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发布时间:2020-06-05 20:17:39 |浏览次数:0

民建阜阳市委副主委  吴永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低碳环保逐步成为了现代绿色建筑的新标准。采暖、制冷是建筑中能耗较大的部分,地源热泵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因节能性、环保性、适用性、经济性和灵活性等诸多优点开始受到市场的广泛青睐。

一、建筑节能推动地源热泵行业发展

地源热泵是利用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如地下水、河流和湖泊)和土壤源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采用热泵原理,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地源热泵运用到建筑中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次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效应气体和其他燃烧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建筑节能环保要求。

我国地源热泵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各地的地源热泵项目不断增加,这不仅得益于我国丰富的地热资源、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也得益于来自节能减排的压力。国家“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均明确提出了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到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单位GDP能耗下降1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到10%的目标。

相比现有的同规模的暖通空调来看,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运行效率要高30%-60%;与电供暖相比,地源热泵可减少70%以上的污染物排放,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可以说,地源热泵是我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的建筑节能技术之一。全国各地因此纷纷在政策上给予地源热泵建设大力的支持,包括鼓励新建或改造的办公楼、工业厂房、医院、宾馆、学校等公共建筑,以及居民住宅楼和农村集中建设的住宅采用热泵系统;鼓励燃煤、燃油锅炉改用热泵系统,市政府每年安排固定资产投资给予支持;市、区(县)政府投资的学校、医院、园林、行政事业办公楼等公益性项目,供暖制冷系统优先选用热泵系统,所需投资从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中安排解决等,促进了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二、国内地源热泵市场不断拓展

据了解,在国外发达国家,地源热泵的市场占有率达30%-60%。但是在我国,地源热泵市场占有率仅8%,发展空间大。自上世纪90年代地源热泵走进我国以来,地源热泵市场产值从不足数十万元增加到目前百亿元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倡导和地方政府对地源热泵技术的大力推广。近年来,地源热泵技术越来越多地在绿色建筑中应用,进一步加快了该技术的发展速度。

我国地源热泵技术的建筑应用面积已超过1.4亿平方米,全国地源热泵系统年销售额超过80亿元,并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单体地源热泵系统应用面积高达80万平方米。从地源热泵主机市场来看,2010年,我国地源热泵主机市场规模约为25亿元,同比增长31%左右,增幅为近年来最大,到2011年市场规模达到31亿元,同比增长23%左右,2012年市场规模增加至33亿元左右。

中国最初的地源热泵工程应用,以北京起步最早、发展最快。伴随地源热泵工程应用的快速增长,中国地源热泵生产企业迅速发展。目前市场上的水地源热泵生产厂家已逾百家,分布在山东、北京、深圳、大连、杭州、苏州、广州等地。国外知名品牌的热泵公司也陆续登陆中国,建立生产基地或合资企业,产品就地供应中国市场。国外先进地源热泵技术也逐渐向国内引进,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在逐渐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行列。而国内已有多家学术机构建立起土壤源热泵实验台,主要开展对地下换热器和地面热泵设备长期联合运行的研究。

三、地源热泵推广需要应地制宜

虽然地源热泵作为清洁能源受到多方青睐,近些年,在节能减排大势驱动下,地源热泵系统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近两年国家政策面支持也渐渐增多,地源热泵发展如火如荼,但是各地也不能盲目推广地源热泵。对于地源热泵如何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结合我市市情,我们需要因地制宜,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实施办法,逐步推广。

对于地源热泵的推广,一定要尊重科学、严格论证,因地制宜地制订科学、高效的系统应用方案。推广地源热泵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气候条件、能源结构、能源比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政府政策等。建设需要经过前期的现场勘查、方案论证和中期的精确设计、精良施工,在科学管理下,才能达到冷热平衡、节能减排的效果,反之,则会造成地热资源损失和浪费。

为此建议:

1、大力宣传,提倡政府牵头,公用事业和政府投资类先行试点。

2、提倡房地产开发商推广使用,给政策扶持奖励。

3、提倡民用建筑,别墅类房屋推广使用。

4、建设管理部门宣传推广使用,并制定出相应管理办法。

5、利用建筑节能考核,归类于建筑节能指标中。

6、从建筑设计源头出发,纳入设计环节。

7、从项目立项开始进行论证,纳入项目建设中去。

Copyright © 2020-2021 中国民主建国会阜阳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010054号-1 技术支持:冰枫网络